当前位置:贵州在线 > 资讯

我与鲁奖作家的故事|“文学策展”,他把文学刊物当作美术馆

2022年11月17日 14:19:08 来源:互联网  阅读:-

“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将于2022年11月20日在北京举行。第八届鲁迅文学奖35位获奖者将齐聚一堂,在隆重典雅的颁奖礼上领受中国文学最高荣誉。晨视频邀你一起见证文学的力量,共享文学的荣光。

“每一种文学发表行为,包括媒介都类似一种‘策展’。跟博物馆、美术馆这些艺术展览的公共空间类似,文学刊物是人来人往的‘过街天桥’。”翻开何平《批评的返场》,他提出的“文学策展”概念,揭示了他作为一个评论家应对当下日益膨胀和复杂的文学现场,找到的呈现出路。

“文学策展”是何平在主持《花城关注》栏目时提出的定位。把《花城关注》想象成一个公共美术馆,作为策展人,2017年到2022年,何平为《花城关注》带来三十六期主题不一、鲜活时新又不乏洞见的“文学策展”。这三十六期总评也被收录在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批评的返场》中。

“每一期我们都谈得非常兴奋,经常谈到半夜。”《花城》杂志原主编朱燕玲回忆道。

△从左至右分别是:何平、朱燕玲、毕飞宇、王蕾、李洱


“文学策展”的缘起

朱燕玲与何平认识已经十几年了。当时《花城》有一个推介新人的栏目叫《花城出发》,有一期推了南京作家娜彧,娜彧又邀请了何平为自己的作品写评论。朱燕玲后来去南京,见到了何平。第一次见面,朱燕玲就对何平印象深刻。“我特别记得当时的情景,我们三个一起走在去南师大的路上,一边走一边聊。何平比我小不了几岁,和同龄的批评家比算是出道晚的,但他不像一般学院派的评论家,说话四平八稳,他特别敏锐。”朱燕玲说起初见何平时的印象。

2015年,朱燕玲成为《花城》主编,她想实现她一直以来的想法:打造一个及时反映现实、不局限于文学圈、有观点、有立场的栏目。“我很喜欢看《三联生活周刊》《南风窗》这些周刊,我在想文学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对社会问题及时反映的栏目?”

找谁呢?朱燕玲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何平:“好像没有第二个人比他更合适了。”

朱燕玲找何平一聊,两人一拍即合。


“它要是破圈的,对文学思潮、文学现场、社会判断以及文学和社会的联系,要有一个解读和评论家的评判。”朱燕玲说。

何平本人也在书中提到《花城关注》于他的特殊意义:“‘主持’即批评—通过主持表达对当下中国文学的臧否,也凸显自己作为批评家的审美判断和文学观。据此,每一个专题都有具体针对中国当代文学当下性和现场感问题的批评标靶,汉语文学的可能性和未来性则是遴选作家的标准。”

总结《花城关注》所做的事情,何平找到了一个词语:文学策展。把《花城关注》栏目想象成一个公共美术馆,而何平作为策展人角色,是“联络者、促成者和分享者”。


“他像个雷达一样,涉猎非常广”

“让我难忘的专题太多太多了。每一期都是经过我们讨论的,每一期我们都基本上是高度一致的。”回忆起《花城关注》的一期期专题,朱燕玲依旧难掩激动的心情。

按照计划,《花城关注》两个月一期,朱燕玲原本担心专题做不长久,很难有一个人能够按照这样快的节奏对文学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做出及时的反映。“为什么何平总能找到一些话题,因为他像个雷达一样,他看过太多,涉猎非常广。”

当时多数文学期刊都在推90后作家、做90后专题,但朱燕玲认为,“新作者不在于年龄,他可能对文学界是陌生的,我们就可以定义他为新作者、新面孔。”第一期“文学策展”,何平提议做导演,他关注了万玛才旦、唐棣等几位文学与影视双栖的越界写作者。这正是朱燕玲早就想做的内容:“这符合跨界、新作者两个维度的设定。”万玛才旦的《气球》在“花城关注”首发后,入选《收获》上半年短篇小说排行榜第3名。

△何平与万玛才旦

《杂音,或者噪音》也是朱燕玲十分喜欢的一期专题。这一期,何平把目光对准了五条人、万能青年旅店、舌头、木推瓜、博尔赫斯五个乐队。这些往往在音乐节上获得欢呼呐喊、更为年轻人所知的民谣和摇滚,被何平“从普通的歌词中结晶出来”,在文学的维度受到关注。何平点评道:“它们的精神据点是民谣的前缀‘民’;它们是可以‘风’行的、唱出来的‘风’;它们也是诗与歌的兄弟重逢。”

△何平与五条人

“这一期出来,反响非常的好。”朱燕玲说。

批评家的诗性

翻阅着《批评的返场》,一期期熟悉不过的专题再次映入眼帘,朱燕玲仿佛又回到为了一次次共鸣而激动的深夜。“比如关于树洞的《我想给你一切,可我一无所有》,让人感动。《散文的野外作业》,这期有个叫毛晨雨的作者,很多人看后大为惊艳。《关于县城和文学的十二个片段》,何平走访了多个县城……”

“这些主题,很多也许别的评论家也关注到了,但是何平有能力穿透纵横交错的关系,直抵核心,揭示本质,并用诗性跳脱的语言将之命名。”朱燕玲说。

有一次,朱燕玲在办公室接待几位从纽约来的诗人,他们也非常关注《花城关注》这个栏目。有一个诗人说自己认识何平,朱燕玲很意外,索性拨打了何平的电话,让两人聊聊。原来两人三十多年前就认识了,但没见过面,是学生时代的诗友、笔友。“那个时候他们都是中学生,现在是年过半百的人,三十多年前通过书信交流,一段持续半生的友情,我觉得很有意思。”朱燕玲想,何平的评论里难得的诗性,“或许和他早年写诗有关。”

很多人初次接触何平的文字会有惊艳之感,有出版社界的人看了何平的文章,马上问朱燕玲要微信。如何评价何平的文字?朱燕玲沉思许久:“读何平的评论文字,是种不可多得的享受。它不仅有理性的光泽,敏锐而深具洞察力,更有感性的力量,以想象的激情,滋润学术话语,远离平庸的叙述。”

“这是我心中评论家应该有的样子。”朱燕玲说。

如果你也愿意分享你与鲁奖作家之间的独家故事,请把你的故事发送至邮箱lujianggushi@xxcb.cn或@潇湘晨报微博。


潇湘晨报记者李姝


推荐阅读:叶紫

文章转自网络媒体,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